菜园直通餐馆后厨 放心菜24小时内涮进锅
26日晚上8点,固安顺斋瓜菜合作社的送菜车开进呷哺呷哺配送中心大院。“鲜菜到!”合作社理事长张顺斋跳下车,拉开后门,呷哺呷哺工作人员把一箱箱蒿子杆、南瓜、菠菜搬进库房,等候质检员验货。
去年8月起,呷哺呷哺北京的150多家火锅连锁店加入“农餐对接”,每天使用的18吨叶菜和12吨根茎菜,全部来自大兴区长子营和河北固安、礼贤、香河4个蔬菜基地。每天下午3点前下订单,基地收单就开始采摘、装车,下午五六点发车,7点之后陆续到货。
两位质检员随意挑出几箱菜,开始查外观。质检员小陈拿起一把菠菜,“先抽查10%的产品,叶菜要看长短是不是一致,比如菠菜长度要在25厘米至30厘米之间,再看叶子有没有黄边、虫眼,如果不合格就扩大再抽查10%。”
“瓜菜要求个头儿匀溜,比如南瓜要在1公斤多点,外观要平整,不平的削不干净皮。”她拿起一个南瓜转着圈摸,指着上面的一道沟给张顺斋看,“这个得退回。”
小徐切下几块1元硬币大小的南瓜,揪了几段2厘米长的菠菜,放进专用取样袋里封好,送到实验室检测农药残留,30分钟后可出结果。
“只要检出农残超标,整批菜全退,这是死指标,没得商量。”品质管理部经理王昱说,要求大小、长短一致,一是为了切出的菜块大小均匀,装盘整齐,更重要的是这个尺寸范围内的菜不生不老,味道、口感最好。
过去从批发市场进菜,有什么采购什么,菜的品质、供应都不稳定。现在订单生产,基地按照呷哺呷哺的品质要求种菜,使用统一的农药、化肥,棚内有视频监控,温度、湿度电脑监控,信息实时传到办公室。采购、品质管理人员每隔一两周就去基地巡查。种植过程中,基地还要不断自检农药残留。
“批发市场随行就市,而‘农餐对接’全年都是均一价。”采购总监槐涛说,不光供应量、品质有保证,基地直供还降低了20%成本。他说,呷哺呷哺先到基地考察,根据当地特点确定菜种,再核算每亩搭棚、施肥、人工、物流等各项成本,加上农户的合理利润,折算出每公斤菜的价格,全年都按这个价格支付,不受市场价格浮动影响。
“今年3月,蒿子杆的地头收购价跌到几分钱一斤,我们还是按签约价格几块钱一斤收购,我们的收购价比市场价都高。当然,市场价涨了的话,我们的收购价也不会变动。”槐涛说,采购价格一般不受市场涨跌影响,只有在价格涨、跌很厉害时,才会相应上浮、下浮,“年初蔬菜价格高涨,我们不受影响,菜单上的蔬菜价格一直没涨。”
呷哺呷哺用量最大的菜是蒿子杆,而固安虽是蔬菜种植大县,有十几年的种菜经验,但以前主要种瓜果类蔬菜,没种过蒿子杆。去年8月试种,10月份第一棚菜只有1吨合格,大部分因为太细太小只能扔掉。“一下子就泄了气,不想干了。”回忆当时的情形,张顺斋心有余悸。随后,呷哺呷哺组织农户到有种植经验的礼贤生产基地参观,“每棚产量2.5吨!这一看,身上立马有劲儿了。”
今年2月,礼贤蔬菜基地的4名技术人员到固安指导种植。经过分析,第一棚出产率低是因为菜籽撒的太密,营养不良。于是,他们指导农户播种、浇水,此后每个生长节点都过来指导。张顺斋的第二棚蒿子杆收获了2吨多。经过几个月的磨合,4月份产量、质量已稳定,1500亩的“呷哺固安蔬菜种植基地”正式挂牌。现在,日供蒿子杆1吨左右,还供应白萝卜、冬瓜等等。
“订单种植,不用考虑销售,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1.5万元至两万元。”张顺斋笑着说,呷哺呷哺包产包销,每天订货量相对稳定,农户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这批菜农残合格,可以入库了。”检测人员的话音刚落,工作人员随即称重、入库。晚上11点多,各个基地运来的蔬菜都已验收入库。
稍事休息,配送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按门店订单分拣,随后装车。清晨4点,第一批12辆厢式货车出发,分赴各个门店送菜……11点前,150多家门店的菜品全部配齐,准备开门迎客。
相关新闻
20家餐饮企业
加入“农餐对接”
上半年,本市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继续推动蔬菜直供直销,保证货源,降低成本。调查显示,目前已有20家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加入“农餐对接”,由农副产品基地直供粮、肉、蔬菜等大类食品原材料,平均每月供应量已达20000吨左右。“农餐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采购价低于市场价格15%至20%。
下一步,市商务委将继续推动“农餐对接”,增加参加对接的餐饮企业,扩大产地的合作组织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