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传统烹饪技艺,
    繁荣现代餐饮市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倡导企业诚信自律,促进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愿景:中国美食全球共享
  • 目标:行业领军协会、全国一流社团、国际知名组织
  • 价值观:规范诚信、精准服务、团结合作、创新高效
行业资讯
后继乏人 老北京小吃传承普遍陷尴尬
日期:2013年12月24日    来源:北京晨报    分享:


听冯广聚讲“爆肚冯”过去的故事

    中午11点,大栅栏西街热闹依旧,青云阁里宾客盈门。“爆肚冯”的档口旁,一位貌不惊人的老人正揣着手,认真地看着伙计迎来送往,听着那一声声“羊肚仁儿一盘、羊散丹一盘”的吆喝。这位老人,就是77岁的“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广聚,那吆喝声,打北京有皇帝的时候就有了,那爆肚的味道,跟当年鲁迅、梅兰芳吃的没什么两样。老爷子挺满意,传承了100多年,“爆肚冯”在他手里仍是块“金字招牌”。惟一心里没底的,就是他的孙子能不能把这门手艺好好接过去。前不久,冯广聚刚用了“一车好话”,生生把热爱音乐的孙子拉回到爆肚的香气中。
    虽然“爆肚冯”找到了传承人,大多老北京小吃传承却普遍陷尴尬,虽然“秘方不外传”、“传男不传女”是老北京小吃数百年来的传承规矩,但在继承人难找的困境下,有些老字号放宽了要求,无论是不是外姓、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只要热爱北京小吃、没有私心,就能把手艺传给他。

    年糕钱 孙子搞PC无意卖年糕
    谈到老北京小吃的青黄不接,作为年糕钱第三代传人,钱德才老人也显得忧心忡忡。
    “手艺传到我这儿是第三代,我儿子算是第四代,但这手艺往下传确实有困难。”钱德才老人告诉记者,过去民间有句老话,叫“有闺女不给卖切糕的”,就是因为做年糕买卖不大,但是手工繁琐、费时费力,但却只落得勉强糊口。“现在年轻人有谁还能吃得了这个苦?”
    虽然已年近耄耋,但钱德才只要有空就出来亲自照看买卖。老人说,自己虽然有个孙子,但孩子是大学生,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根本无意于爷爷的买卖。
    “我也传外姓的徒弟,可以说现在北京卖年糕的几乎都和我有点儿师徒关系。”但老人却对记者说,传手艺的同时也是个伤心的过程,“过去做买卖,有规矩有义气在里面,现在却讲究竞争。学了两年,跳槽了、单干了,甚至打着和你一样的牌子来你门前抢生意。”
    “不管是谁,只要兢兢业业肯干,只要是正正经经买卖人,我就愿意把自己的技艺传给他。”

    羊头马 闺女学医科见羊头就害怕
    提到“传男不传女”的这个老规矩,羊头马第七代传人马国义无可奈何,“我就一个闺女,学医的,别说上手去拆羊头了,孩子看着一个个没退毛的羊头就害怕。”与钱德才、冯广聚等老一辈不同,今年“才”54岁的马国义觉着,老字号在新时代也不妨变变规矩,如果真能碰上合适的徒弟,就算是外姓,也可以无保留地把手艺教给他。

    豆腐脑白 女儿吃“官饭”手艺能外传
    无独有偶,豆腐脑白的第四代传人白华也只有一个女儿,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现在在水利部上班,按老话儿讲,这就算是吃“官饭”的。“虽说这块牌子是家族的,但最终不还是国家的?”白华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正在找传人,无论是不是外姓、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只要热爱北京小吃、没有私心的,我就把手艺传给他。” 虽只是一碗豆腐脑,但十多道手续缺一不可,虽然接班人还是个影子,白华就已经先叮嘱上了:“不管谁接班,首先要用心,不能浮躁,不能刚学会烙个烧饼,就说自己会做北京小吃了!”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