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餐饮进入“品牌元年”
当人们对所谓“百年老店”或者“老字号”投以敬仰目光的时候,看到的并不只是一个时间的数字,而是在肯定一个品牌。随着他们钱包里会员卡数量增加,我们有理由认为,改革开放30年后的深圳餐饮也到了品牌时代的新纪元。
谨慎消费观对餐饮品牌是一次市场梳理的机遇,是一次洗牌。或许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提出“品牌力量”的口号会受到质疑。的确,大经济环境改变了深圳人的消费观,直接反映在餐饮业的利润数字上。人们对吃饭和其它消费一样,消费得更谨慎。尽管人流量没有明显减少,餐厅门口照样大排长龙,但各类餐饮的人均消费却普遍存在10%左右的下降,成为业界口中的“旺市不旺财”。另一方面,正因为消费变谨慎,此刻依然会被消费者列在选择前列的餐厅,更加能够证明其成功与否,市场自然会为行业筛选出各自的品牌代表。
附加值在出品稳定的基础上成为新的竞争点。如果一家餐厅菜做得好吃,那是理所应当的。如果一家餐厅不仅菜做得好吃,服务生个个笑容可掬,那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一家餐厅菜做得好吃,客人面前的骨碟还没堆超过一半就被换掉,而且,在餐桌旁,还有人免费演大戏,等位的时候还有人给你变魔术、擦皮鞋,那么,可以认为,它已经不仅仅在做餐厅,而是在做品牌。让利不再做噱头,而开始形成一种经营模式。10年前如果有餐厅打出吃100送100的条幅,搞不好会“万人空巷”;5年前如果有餐厅胆敢承诺“一元一只鸡”,必然会看到举家总动员的排队场面。而现在,久经考验的消费者已经趋于理性,他们能够分辨出哪些打折只是商家的伎俩,哪些促销才是真的“有利可图”。餐饮业主一边忙打折,一边抱怨消费者都被“惯”坏了。与此同时,有的餐厅却找到将让利与打折分开的方法,甚至把让利计算进经营成本,彻底将它变成经营模式的一部分。将不亢不卑的分寸拿捏妥当,也不失为一个检验品牌的标准。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