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传统烹饪技艺,
    繁荣现代餐饮市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倡导企业诚信自律,促进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愿景:中国美食全球共享
  • 目标:行业领军协会、全国一流社团、国际知名组织
  • 价值观:规范诚信、精准服务、团结合作、创新高效
行业资讯
上海菜“变脸”找出路
日期:2013年12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分享:
   “小花园的鞋子,老正兴的圈子。”此“两子”概括了老上海的两大生活享受,上海菜在老上海人生活中的地位也由此可见一斑。可如今,朋友聚会、企业宴请,吃上海菜常常不是第一选择。上海商界、旅游界的众多人士纷纷为上海菜“把脉”,市有关部门也将出台一些扶植政策,让一些濒临失传的上海菜重新露面。

    目前上海市有以老正兴、上海老饭店、功德林为代表的上海菜馆1500家。说起上海菜,许多人就想起红烧肚档、腌笃鲜、八宝辣酱等,可一些“鲜得打耳光也不肯放”的上海菜如今濒临失传。如“青鱼秃肺”,选用七八斤重的青鱼取出鱼肝,加嫩笋少许和调味相配,制成的菜肴鱼肝整块不碎,油而不腻,异常鲜美,是滋补好菜。

  还有“椒盐圈子”,是在圈子中塞入葱、姜和笋丝,把圈子两头扎住挂糊,放入油中炸好,洒下椒盐后切片,对工艺的要求特别高。还有椒盐蹄骨旁等的制作也莫不讲究。

  “由于用料、工艺讲究,如今很多上海菜已经濒临绝迹。”上海市烹饪协会会长沈思明介绍说,目前市烹饪协会正和一些餐饮企业一起,将一些失传的上海菜逐一挖掘整理出来,并请回一些老师傅,将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在网上,一些网友对上海菜的总结是太油腻、太甜、太传统。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烹饪与餐饮管理系主任张文虎认为,上海菜应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事实上,一些上海菜馆已在悄悄“变脸”。

  ◆软肋一:油腻,不利健康变脸:用新原料。

    如“糟钵斗”原来用的是猪内脏,现在改用鱼唇、开洋、干贝等低脂、低胆固醇的原料;蔬菜和豆制品也已成为一些上海菜馆的主打原料,如生煸草头、马兰香干、荠菜鸡丝羹等。

  ◆软肋二:味道太甜,颜色太浓

  变脸:用新调料。传统的上海菜颜色太浓,某菜馆请酱油专家研制出了特制酱油,烧出的菜品色泽浅红、光亮,口感新鲜清淡;该店还选用日本“味啉”调料烹饪鱼,既去腥又能替代食糖。另一菜馆则引进XO酱、鱼露、虾露等复合调味料,为上海菜注入新口味。

  ◆软肋三:不新潮变脸:采用包装。

    如一家菜馆烹饪“荠菜冬笋”时,把荠菜剁成碎末,冬笋切成小薄片,用高汤炖,再用精美汤盅做盛器,非常别致。烹饪大师严惠琴烹饪“上汤松茸”时,以茶壶为汤器,食用时滴几滴柠檬,让人耳目一新。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