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传统烹饪技艺,
    繁荣现代餐饮市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倡导企业诚信自律,促进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愿景:中国美食全球共享
  • 目标:行业领军协会、全国一流社团、国际知名组织
  • 价值观:规范诚信、精准服务、团结合作、创新高效
行业资讯
食物微妙连接民族性格(三)
日期:2013年12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分享:

酒 一个交流的借口
    在粮食的另一个出口上,我们也可以窥见生产方式、食物种类对民族生活、性格的影响。
    大致在宋元之际,中国人发明了酒的蒸馏技术。此后,烧酒成为中国酒的主要品种。与汉唐人饮的酿造酒相比,烧酒酒精度很高。于是,如魏晋人所说的,一饮数升般的海量不可再现。酩酊,而不是微醺,成为饮用中国酒的主要结果。高酒精度的酒会使人的味觉在短时间内麻痹,此时,再好的风味也没有意义了。
    在东欧,伏特加扮演着类似的角色,这些“食用酒精兑凉水”的烈酒甚至完全无色无味,人们品尝它的目的只是求醉。再美妙的味觉感受对它的享用者都是多余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禁酒期间,俄罗斯酗酒者甚至以喝古龙水为乐了。
    西欧情况却与之截然相反。以葡萄酿造的酒,受欢迎的程度高于用谷物酿造的酒。葡萄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风味”而不是“烈度”成为品评葡萄酒的重要依据。也正因为这两点,西欧形成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酒文化。
    葡萄受种植地区土壤、气候条件、采摘时间影响明显,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甚至不同采摘时间的葡萄产出的酒风味都是迥异的。因此,产酒区与其他区域之间,不同的产酒区之间的酒产品交流就有了可能。事实上,不同地区葡萄酒的迥异,在西方商业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起了相当微妙的作用。柯尔贝尔(1619~1683)是法王路易十四左右最有才干的臣子之一。他大力提倡“重商主义”,对法国经济的发展,乃至欧洲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正是勃艮第地区最著名的酒庄之一、德索曼家族酒庄的主人,他在商业上的天赋,很可能就是在葡萄酒销售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葡萄酒地域性强的特点,使得葡萄酒的跨地区交流成为一种必要的活动。但如何运输这些葡萄酒,为当时欧洲的货运业出了道难题。它必须被置于大型容器中才可搬运;;路途的颠簸又增加了运输的难度;运输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到桶中酒的风味;最重要的一点是,葡萄酒是一种消耗量极大的食品,在十五、十六世纪,它们就曾经以几十、上百桶的编制,在欧洲各地奔来跑去。虽然我们现在很难确知几百年前,葡萄酒的大宗运输给欧洲人带来了多少难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确实大大促进了欧洲商业文化与商业运输的发展。
    葡萄酒的附属产业在促进欧洲商品交流方面,功绩也很不俗。葡萄酒一般需要窖藏至少两年。窖中的葡萄酒储存在橡木桶中,而橡木桶又以法国某些地区出产的为最好。橡木桶通常只可以使用不超过三年,葡萄酒的大规模生产,使得橡木桶制造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而酿制中国酒或者伏特加的原料是谷物。不同地区出产的谷物在发酵、蒸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品性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从中国烧酒的体系里分出“浓香”“酱香”等风味,但终究是些细微的差别,在辛辣口感的冲击下,很难被清晰地把握。因此,不同地域之间的酒,风味差别不大。酒的地域间交流也就失去了意义。“自酿自吃”,始终是古代中国人酒消费的主要形态。
    有一种说法认为,尽管中国也不乏跨地区销售的商品,比如茶叶、药材或者纺织品,但无论是流通的规模、物理形态、运输的难度还是对附属产业的刺激,都比不上葡萄酒。古代东方就因为食物形态的关系,在商业流通上输了一招。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