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多宝鱼只是冰山一角 养殖户:养殖没有不投药的
多宝鱼药残超标警报拉响
“红心鸭蛋染红”事件尚在紧急处理,多宝鱼药残超标的警报又拉响。17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严重消费预警,指出在近期对该市售多宝鱼的专项抽检中,来自上海市超市、批发市场和部分餐饮单位的30件多宝鱼样品中,药物残留全部超标。多宝鱼慎吃!与此同时,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从即日起停止销售多宝鱼。
11月17日,广东省渔业与海洋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就广东省而言,每年抽检合格率都在90%以上,食用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同时,省渔业与海洋局、广州市食安办等均表示,将密切关注。

"红心蛋"风波未定 惊现多宝鱼"嗑药"
多宝鱼主产地彻底清查
2006年10月31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多宝鱼”进行了抽检,检测结果显示,30件样品中全部检出药物残留超标。
针对上海市抽检查出“多宝鱼”药物残留超标,从17日起,山东省已经迅速行动起来,采取4项措施,彻底清查使用违禁药物和饲料添加剂养殖的“多宝鱼”。
山东暂停多宝鱼出货 承认以往抽查不包括致癌物
目前,山东省已经采取4项措施,彻底清查使用违禁药物和饲料添加剂养殖的多宝鱼。一是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有关部门立即开展对水产养殖环节尤其是多宝鱼的专项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渔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二是要求有关监管部门立即组织对全省水产品养殖、运输、贮存、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三是于11月17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开展对多宝鱼养殖的专项监督检查。四是部署对全省“多宝鱼”养殖环节进行样品抽样检测。
事实上,山东省今年曾在沿海一带抽取21个多宝鱼样品,对其重金属、渔药残留等主要指标进行专项检查,结果显示只有两个样品检查、出氯霉素超标。不过他们同时承认,以往的水产品的抽查都不包括硝基呋喃类代谢物这一项目。
与入沪牛、猪、鸡等动物及动物产品需要层层检查相比,多宝鱼从养殖场到市民的餐桌可以说是畅通无阻。水产批发商透露,他们去产地进货,从来不会向养殖场或者养殖户要检验合格证明。山东海洋渔业厅表示,多宝鱼在生产时需经常检查,但上市后基本上不会有专门的检查。所以,对经销商也好、养殖户也好,都不会要求查看相关证明。
多宝鱼产地养殖户:海产品养殖没有不投药的
多宝鱼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记者赶赴多宝鱼产地山东进行调查。“多宝鱼药物超标?那是肯定的!不敢说100%,99%吧。”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北方渔市从事个体养殖的毕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几位养殖户对记者仔细分析了原委。他们说,海产品养殖没有不投药的,因为海鲜养殖投入大,而鱼的病害一死就是一大片,损失太大,所以在养殖中不但在发现鱼有病的征兆时要投药,就是没有发现病的征兆,也要投药预防,“鱼的病和人差不多,投的就是那几种抗生素,什么四环素、土霉素之类的。”之所以其他养殖海产品难以检测出禁药成分,则是由于多宝鱼的养殖特点。其他的海产品最多在快到成品时就可以到海里用网箱放养,“在海里那么大的范围里游几个月,什么药也查不出来了”,唯有多宝鱼,因为对水温的要求太高,只能在室内饲养,自然药物残留多。
专家:请且慢“分析”
与国家有关机构立场鲜明的督察举措相对照,有媒体针对多宝鱼安全危机,居然引用“专家分析”,认为偶尔食用硝基呋喃类化合物不会对机体产生危害,人日食300条多宝鱼方产生危害。这种说法听来非常耳熟,前些日子,就在红心蛋事件刚出不久,同样有专家分析说:一个人每天吃1200个“红心”鸭蛋才可能致癌。我们倒要问问,假如上述所谓“专家分析”可以成立,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排查岂不是在无事生非———如此误导舆论究竟出于什么考虑?!
“海产品养殖没有不投药的”,“药物超标那是肯定的”,“我们当地人根本不吃多宝鱼”———记者在事发后前往山东沿海作调查性采访所获取的第一手信息,读来令人忧心害怕,这从另一层面印证了“只是冰山一角”的判断。现实的严酷在于,湛蓝色海水下和黄黑色海水下养殖水产品的情形肯定大不相同。在后一种海水中养殖,不超量使用药物可能么?既然要超量使用就有个成本问题,于是,改用成本较低、毒性较大的药物自然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海产品、养殖户、消费者、经销者、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仔细一想,最后谁都是食品安全的受害者。多宝鱼危机的直接后果是所有该鱼种的养殖户遭受灭顶之灾。可假如各地方政府还是对污染治理采取“绥靖政策”,有朝一日,整个中国的海产品都会出现“灭顶之灾”的。
还有多少"没出问题"的多宝鱼"嗑药"?
按常理,已经检出的“问题多宝鱼”,不也是具备检验合格报告才上市销售的吗?这不正好说明这个“检验”是形同虚设的吗?或者是另一个可能,他们的检验合格报告是假的?那么,未经检验的“漏网”之鱼游进了市场,游上市民餐桌,不同样是说明市场监管非常薄弱,让人根本没法放心吗?这种情况下,“只要商户能够提供产品检验合格的报告,可以继续销售”,那么,“问题多宝鱼”的检出有什么意义呢?
餐桌安全:监管如何事后变事前
近年来,有关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地发生,一系列的“清查”、“查封”、“追究责任”、“紧急措施”,充分反映了相关行政部门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能够积极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然而许多都是先由媒体揭出,再催促行政介入。于是,这令人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事前,这些职能部门都干什么去了?食品安全监管如何由事后变为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