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北京奥运推荐菜单陆续开出
在拥有无数美食的国度里,众多名店与厨师跃跃欲试,纷纷拿出“绝活”。今年 36岁的北京厨师李京泽有两个爱好:做菜 和 体育 --常去“观阵”北京足球队踢国内职业联赛,虽然不时要骂上几句“不争气”的中国足球;或是“钉”在家里的沙发上观看国外举行的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由于时差原因,他看得很辛苦,意外的收获是减了几公斤肥。
现在,北京市有 500多家西餐厅和100家原料供应商启动了迎奥运的大奖赛活动,获奖的厨师将进入“北京奥运食品人才库”。西餐和 中餐样样在行的 李京泽正在为此而努力。“要不是北京申办成功当上东道主,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 ‘中西合璧'的手艺有可能在奥运会里派上用。” 他说,“食谱已开始了‘竞猜'阶段,筛选严格,竞争很是‘白热化'。”
据了解,针对奥运会时运动员的不同口味,北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曾经决定, 2008年奥运会在奥运村内的供餐上将采取西餐为主,中西餐结合的方式,其中西餐的比例将占到70%,剩下的30%为中餐。“不过这一比例也引起了 争议 --我们中国 厨师非常希望让各国运动员和各界朋友们更多地品尝到绝对有特色的中国正宗菜肴,还有小吃、点心,我想更多 ‘老外'既然到了北京也更愿意尝一下中餐。”李京泽认为。
“奥运会进行期间,将设置一个餐厅,专门展示中国各地的菜系、特色菜及名小吃等,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国的餐饮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烹饪协会行业发展部主任许云飞透露 ,这让李京泽很欣慰。
其实 ,在李京泽看来,中国餐饮业藏龙卧虎,“自己设计的菜品可能最终进不了奥运菜谱,但我参与过了,这就够了,更何况来北京的观众说不定会到我们店尝到我的拿手菜呢。”
今年 10月中旬,他去中国古城西安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中国第二届餐饮业博览会”,“其中的‘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食谱菜品展'让我大开眼界。”
“它模拟运动员餐厅的陈列方式,在博览会上展出 180多道菜品实物,都是从全国各地征集的1800多道美食中精选的,包括西餐、中餐、清真餐、点心等。”李京泽了解到,这些菜品除了色、香、味之外,更是经过了营养师的鉴定,可以满足运动员的不同需要。
据估计,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村最高时将容纳1.7万人,每天至少也有1万人常驻;媒体村中一个较大的村有6000人的规模,这些需要运营企业能够连续而稳定地提供30天左右的24小时饮食服务。
“奥运期间,奥运村的一日三餐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菜单,而且每天各不相同。”许云飞表示,每份菜单还都需要经过国际奥委会的批准,才能最终进入奥运食谱。
奥运食谱原则上包括五类产品结构:菜品、主食、冷热饮、水果、点心,其每个菜品都有质量卡,要求严格按照标准制作。奥运饮食不但要体现主办国当地特色 ,满足多重口味与美食之欲,更要对运动员的身体负责。
对于普通人来说,奥运选手的饮食是非常神秘的。“其实运动员吃的也是普通食品,只是经过了专业营养师的精心调配。”国际认证营养师沈丹从事了多年运动营养的研究,她称运动员营养的摄取已成为一门科学学科,每个国家的饮食显然要考虑到各自的饮食习惯,但运动员饮食搭配主要是糖、脂肪和蛋白质。“而像国外的职业运动员,都有自己的运动营养师,饮食结构在训练、比赛时都会比较均衡,即使不是比赛期间,运动营养师也会对运动员的营养做出科学的搭配。”她补充道 .营养均衡的奥运食谱除了要符合运动员的口味外,更要为大负荷的身体消耗提供能量,而且还需保证肌肉不会损失。“一般来说,平衡的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应该占总能量的70%,蛋白质的热量为总能量的15%至20%,脂肪应低于20%。”沈丹还强调说,尽管奥运食谱可以满足运动员高强度运动后的身体恢复,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却并不适合。“运动员需要大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充足但不需过多,脂肪要低,他们的热卡需要量往往是常人的两倍以上,而热卡过剩是都市普通人的普遍现象。”毫无疑问 ,对于奥运饮食来说,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据了解,在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中,有几位来自国外的专家,包括国际反兴奋剂方面的专家和美国盐湖城奥运会专门负责食品反恐、安全保卫的专家。这些专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奥运食品安全保障计划”。奥运会举办期间,还会有一批食品专家将在厨房内对厨师进行现场督导,一旦发现不遵守食品卫生条例的情况将及时予以纠正。 文/ 本刊记者 唐元恺 来源:/《北京周报》杂志 供稿:新闻宣传部
现在,北京市有 500多家西餐厅和100家原料供应商启动了迎奥运的大奖赛活动,获奖的厨师将进入“北京奥运食品人才库”。西餐和 中餐样样在行的 李京泽正在为此而努力。“要不是北京申办成功当上东道主,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 ‘中西合璧'的手艺有可能在奥运会里派上用。” 他说,“食谱已开始了‘竞猜'阶段,筛选严格,竞争很是‘白热化'。”
据了解,针对奥运会时运动员的不同口味,北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曾经决定, 2008年奥运会在奥运村内的供餐上将采取西餐为主,中西餐结合的方式,其中西餐的比例将占到70%,剩下的30%为中餐。“不过这一比例也引起了 争议 --我们中国 厨师非常希望让各国运动员和各界朋友们更多地品尝到绝对有特色的中国正宗菜肴,还有小吃、点心,我想更多 ‘老外'既然到了北京也更愿意尝一下中餐。”李京泽认为。
“奥运会进行期间,将设置一个餐厅,专门展示中国各地的菜系、特色菜及名小吃等,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国的餐饮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烹饪协会行业发展部主任许云飞透露 ,这让李京泽很欣慰。
其实 ,在李京泽看来,中国餐饮业藏龙卧虎,“自己设计的菜品可能最终进不了奥运菜谱,但我参与过了,这就够了,更何况来北京的观众说不定会到我们店尝到我的拿手菜呢。”
今年 10月中旬,他去中国古城西安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中国第二届餐饮业博览会”,“其中的‘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食谱菜品展'让我大开眼界。”
“它模拟运动员餐厅的陈列方式,在博览会上展出 180多道菜品实物,都是从全国各地征集的1800多道美食中精选的,包括西餐、中餐、清真餐、点心等。”李京泽了解到,这些菜品除了色、香、味之外,更是经过了营养师的鉴定,可以满足运动员的不同需要。
据估计,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村最高时将容纳1.7万人,每天至少也有1万人常驻;媒体村中一个较大的村有6000人的规模,这些需要运营企业能够连续而稳定地提供30天左右的24小时饮食服务。
“奥运期间,奥运村的一日三餐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菜单,而且每天各不相同。”许云飞表示,每份菜单还都需要经过国际奥委会的批准,才能最终进入奥运食谱。
奥运食谱原则上包括五类产品结构:菜品、主食、冷热饮、水果、点心,其每个菜品都有质量卡,要求严格按照标准制作。奥运饮食不但要体现主办国当地特色 ,满足多重口味与美食之欲,更要对运动员的身体负责。
对于普通人来说,奥运选手的饮食是非常神秘的。“其实运动员吃的也是普通食品,只是经过了专业营养师的精心调配。”国际认证营养师沈丹从事了多年运动营养的研究,她称运动员营养的摄取已成为一门科学学科,每个国家的饮食显然要考虑到各自的饮食习惯,但运动员饮食搭配主要是糖、脂肪和蛋白质。“而像国外的职业运动员,都有自己的运动营养师,饮食结构在训练、比赛时都会比较均衡,即使不是比赛期间,运动营养师也会对运动员的营养做出科学的搭配。”她补充道 .营养均衡的奥运食谱除了要符合运动员的口味外,更要为大负荷的身体消耗提供能量,而且还需保证肌肉不会损失。“一般来说,平衡的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应该占总能量的70%,蛋白质的热量为总能量的15%至20%,脂肪应低于20%。”沈丹还强调说,尽管奥运食谱可以满足运动员高强度运动后的身体恢复,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却并不适合。“运动员需要大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充足但不需过多,脂肪要低,他们的热卡需要量往往是常人的两倍以上,而热卡过剩是都市普通人的普遍现象。”毫无疑问 ,对于奥运饮食来说,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据了解,在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中,有几位来自国外的专家,包括国际反兴奋剂方面的专家和美国盐湖城奥运会专门负责食品反恐、安全保卫的专家。这些专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奥运食品安全保障计划”。奥运会举办期间,还会有一批食品专家将在厨房内对厨师进行现场督导,一旦发现不遵守食品卫生条例的情况将及时予以纠正。 文/ 本刊记者 唐元恺 来源:/《北京周报》杂志 供稿:新闻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