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餐饮揭秘
在
“北京奥运餐饮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巨大。”北京食品学会理事长蔡同一介绍说。据估计,北京奥运会要满足来自世界203个国家(地区)27万注册人员和大约700万人次的观众餐饮需求。据官方预测,在奥运会期间,奥运村最高时将容纳1.7万人,每天至少也有1万人常驻。这些均超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
周期长是北京奥运餐饮的另一大特点。奥运会加上之后的残疾人奥运会一共60天。在这期间,有关机构需每天24小时连续、稳定、不间断地提供饮食服务。如此长的供应周期是国内以前从未有过的。
如此多样、多层次的需求无疑给北京奥运餐饮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食品可以进入北京奥运会?蔡同一介绍了奥运食谱的五大原则:首先,要体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理念;其次,要表达对各地、各国运动员的群体关爱。比如,要考虑欧美人忌讳海参,穆斯林人不吃无鳞鱼、无鳍鱼,不少外国朋友不吃刺多的鱼等等;此外,要确保安全无事故,不出现因食用食谱中的食品而引发兴奋剂检测阳性。在去年12月27日,国际奥委会宣布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要进行4500例兴奋剂检查,这个数量比雅典的时候多了25%。另外,还要保证营养的合理性和菜肴的可口性;最后,要本着节俭的原则,体现中国特色。
他透露,他们正在做一件严肃而有意思的工作:将中餐用英文清晰、正确地表达出来。现已将中餐的英文名译了近1000条。这些英文名简洁易懂并配上菜图,能使世界各国的朋友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材料、肉的品种和口味。比如,宫爆鸡丁英文译成鸡肉在酸辣酱中,咕 肉英文译成猪肉在酸甜酱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北京奥运餐饮服务的国际化。
“今年四月,我参加了北京‘东来顺’涮羊肉、‘鸿宾楼’全羊席、仿膳满汉全席、‘都一处’烧麦、‘月盛斋’酱烧牛羊肉以及‘天福号’酱肘子、北京烤鸭等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工作,这些技艺真是中华饮食传统文化的标记。如何把握国际朋友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将这些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中餐向世界展示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做的。”蔡同一充满激情地说,“相信到2008年北京奥运召开时,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中华餐饮一定会像所有奥运项目一样精彩!” 餐饮菜单每天都不同原材料需求将达700种 北京奥运食谱预计明年上半年出台。届时,根据已定的菜谱,食品原材料需求将达600到700种。奥运会期间,奥运村的早、中、晚餐都有非常详细的菜单,每天各不相同,7天一个循环。奥运餐饮市场主要分两部分:奥运区域(奥运场馆、奥运村、媒体村、国际广播中心、主新闻中心)的餐饮需求与供餐服务,采用中外合作招标方式,以外国餐饮服务机构为主;非奥运区域里的餐饮需求与供餐服务则采用属地负责,采取国内招标方式。目前招标工作正在进行。
据蔡同一介绍,奥运会将带给中国餐饮业约200亿元人民币的增量市场。这给中国餐饮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农田到运动员餐桌奥运食品安全全程监控
奥运食品安全问题是最让人关心的。
按照奥运会的惯例,为各个代表团准备的菜肴,都要标明产地,并对产地进行长达两年的跟踪,以确认原料中没有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不含兴奋剂,调配料检验合格,同时菜肴中的营养成分品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要量化。
如此高标准,也为北京奥运餐饮提出了高要求。
据了解,北京已建立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这个系统将把在奥运场馆就餐的运动员身份信息与其所消费的菜单食谱食品原料信息相连,形成一个信息库。
蔡同一介绍说,到时候,运动员刷卡就餐,吃了哪些食品,这些食品来自于哪里等都能通过胸卡识读设备马上读取,包括他选的菜谱、食品原料、该食品的配送中心、生产加工企业乃至最终源头——农田的种植、养殖信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都能迅速查到,从而实现对运动员菜谱的精细化管理。
今年8月8日起,奥运食品追溯系统将服务于“好运北京”赛事。
记者8日从北京市工商局了解到,这个追溯系统已在首批5家奥运餐饮供应的企业、41家加工配送的企业、10个超市中建成并运行。今年北京还将建立280个监测点,对奥运定点宾馆饭店、比赛和训练场馆以及著名景点内的餐饮单位进行监测管理,每月监测一次,以确保奥运会期间的食品卫生安全。
针对奥运食品供应商、赞助商、定点供应基地和企业的生产环境等安全指标,北京制定了专门的监控方案,提前两年开展动态监控,并对监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目前,北京已连接天津、上海、青岛、沈阳、秦皇岛等奥运赛区的情况,统一对奥运食品供应商进行监控管理。粮油、豆制品等10大类345个品种的奥运食品安全主体标准已确定。“北京市场只对合格食品开放,我们用市场换安全,以准入制度撬动生产源头,严把质量关。”北京工商局工作人员表示。
北京奥运会后,这种“电子警察”式的食品安全保护体系将用来服务首都市民。
图片:在2008年北京奥运到来之前,北京市工商局加大了对食品卫生的安全检查力度。
来源:人民政协网
供稿:新闻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