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老字号在新时代的“求生计”
83岁的郭怀仁老人伸出颤巍巍的双手,小心翼翼地展开一件包裹。里面是十多册老账本,上面的毛笔小楷字一行行整整齐齐。这些账本的历史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这些老账本被当作“传家宝”保存了下来。自从十七世纪开店营业以来,“长昇源”黄酒老号被保留的还有“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然而,自从郭怀仁24岁的孙子郭靖锦去年接手这家老店以来,一些变化悄然发生。
郭靖锦是老号的第八代传人,近年来店里的回头客不断,这让他冒出了开个新酒坊的想法。
“1997年平遥申遗成功,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古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变成了我们的回头客。”他说。
据当地政府统计,去年平遥全县共接待115万游客,门票收入和综合收入分别达1亿元和11.5亿元。
老字号被更多人所熟知,原来的酒坊就不够大了。因此,郭靖锦接手后决定开一家新酒坊。新酒坊将不再延续“前店后坊”的模式,但会保留老号传统的制酒技艺,毕竟这是“老号成功的秘诀”。
去年,郭靖锦说服家人,凑齐了200多万元,在古城北门外租了5亩地,用于扩大老号黄酒的制作。郭靖锦说,新酒坊已经通过了食品生产许可认证,明年即可投产,他还打算多雇些人。
此外,他还考虑与超市签约,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开设网店,以扩展黄酒的销售。“我希望各地的人们都能买到我们的黄酒。”他说。
郭靖锦的这些做法大多得到了爷爷的认可。郭怀仁老人也看到了现有的“前店后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不过,老人坚持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入宣传,又不能马上看到回报,所以不太愿意在这上面下工夫。
大学期间主修设计专业的郭靖锦还打算为黄酒的包装“改头换面”。“很多老顾客都认为老号黄酒的包装十多年未变,已经过于简陋。”他说,用推光漆器做黄酒的外包装,也许称得上是“珠联璧合”。
郭靖锦所说的“推光漆器”已有数千年历史,因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是古城平遥的另一“招牌”,近年已被列入平遥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平遥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平遥推光漆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
在古城老街上的“恒隆泰”漆器店内,店老板张殿文告诉记者,一幅长宽各90厘米的推光漆器售价为一万元,另外一幅长240厘米、宽120厘米的推光漆器则要卖到十几万元。张殿文说,因为蕴含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些工艺品仍在升值。
1998年,山西省人大颁布平遥古城保护条例明确,平遥县政府应鼓励传统手工作坊、民间工艺及旅游产品制作,以及民间工艺品收藏、交易和展示活动。
目前,张殿文的铺子与当地一家职业技术学校展开了合作。双方约定,学校为“恒隆泰”提供生产场所,而“恒隆泰”的漆器师傅则免费向学生们传授技艺。
“工厂搬进了校园,精通此术的孩子们也可以获得见习的机会。”张殿文说。
但是,当地有名的漆器大师钱大勇却注意到,与上一代比起来,今天的年轻人“吃苦精神少多了”。从业30多年的钱大勇还有一个担心,如果过度追求金钱的回报,对于艺术的痴迷和钻研则会相应降低。他不希望在年轻人身上发生这样的事,新一代的漆器大师毕竟要从他们当中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