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在困境中突围
历时4天的中国中华老字号博览会于近日在北京展览馆圆满落幕。本次博览会汇聚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5家企业,被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占90%。博览会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欣赏老字号文化、选购老字号商品的绝佳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博览会期间,展会共接待消费者近15万人次。老字号表演看家绝活,展示自家精品,市民既饱口福又饱眼福。
“老字号”发展步履维艰
说起“老字号”,人们并不陌生。建国初期,我国各行各业的老字号企业约有1万多家。1993年以来,经国家有关部门确认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600多家,并被授予金字招牌。这些“中华老字号”平均都有160年以上的历史,最长的达到400多年。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仅仅过了10多年的时间,“老字号”便迅速减少,破产、倒闭、被兼并、被收购的消息屡现报端,“王麻子”破产、“狗不理”改嫁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洋快餐、洋字号、洋品牌的大举进攻下,昔日京城老字号流光溢彩的金匾却大部分不再辉煌了。据商务部颁布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近16000家老字号企业,其中70%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经营十分困难,20%长期亏损,濒临倒闭,只有10%蓬勃发展……
北京老字号协会透露,目前北京有老字号企业160多家,但只有三成发展较好,剩下的七成在拼搏中发展,少数“老字号”步履维艰。而在沪上,仍旧生存的“老字号”也仅占上海“老字号”总数的十分之一。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老字号”相对应的往往是老国企,在市场经济中反应迟钝,思想意识跟不上。而有的老字号采取了新的管理办法,比如加盟等方式招商引资,却将传承多年的好作风、好品质丢了。曾经传出这样的消息:由于原“狗不理”与旗下的多个子公司以及外部公司签了长期合同,允许其使用“狗不理”品牌。许多人吃了不正宗的“狗不理”,认为其质量下降,对正宗“狗不理”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只依靠独门手艺吃饭,不研究市场,只能与市场渐行渐远。有关专家指出,“老字号”首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老字号”杏花楼总经理杨培民曾经说过:老字号、老品牌不能倚老卖老,而要倚老卖新。传统的“DNA”加创意,才能使品牌延续和提升。此外,北京老字号协会副会长刘满来分析说,造成“老字号”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体制问题,改制是复兴“老字号”的关键。“百年招牌”,历经沧桑,本身就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拯救“老字号”的理由。然而,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在现在社会需求多样化发展中,老字号企业在选择产品上、或者在产品包装方向上,是一个最适合传播的产品。这就要求老字号适合更广地域消费的人群、可以科学规范管理且可以复制、、能够深入挖掘产品附加值和文化价值。
需要扩展融资以发展壮大
有专家表示,北京老字号几百年延续和发展,成为重要的历史记忆和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培养和发展民族品牌的宝贵基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的老字号虽然取得很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老字号悠久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环境结合、老字号如何顺畅融资渠道等等。
老字号企业迫切需要更多融资方式支持其继续发展以及开拓海外市场。“目前,还没有一家北京的老字号企业吸引风险投资来融资,”北京市老字号协会秘书长张健表示。张健表示,众多老字号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很多老字号企业还是依靠自身利润或者政府的财政扶持,在老字号协会170多会员单位中,仅有4家实现了上市融资。
老字号要生存得更好,除了国家的资金等支持外,还需要扩展融资以发展壮大。但通过上市来融资对老字号来说并不容易,因此可以考虑吸引别人的投资,比如国家投资、产业投资等。问题在于,拥有上百年传统的老字号能否接受新的投资人。面对老经验,中华老字号怎样将既有的经验融入新的市场秩序是一个当务之急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重新建立一套方法去迎合新的市场秩序有其必要,不过,分析现在,然后再建立未来机制更符合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