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传统烹饪技艺,
    繁荣现代餐饮市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倡导企业诚信自律,促进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愿景:中国美食全球共享
  • 目标:行业领军协会、全国一流社团、国际知名组织
  • 价值观:规范诚信、精准服务、团结合作、创新高效
行业资讯
中华老字号北京亮绝活
日期:2015年06月01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

  近日,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本届博览会吸引了185家老字号企业,其中,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160余家。

  此次博览会参展企业均为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老字号协会严格挑选的知名企业,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制作技艺、牛栏山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沈广隆宝剑铸造技艺等。

  白水杜康天上来

  “虽说‘唯有杜康’,但其实杜康酒有三个牌子:河南的伊川杜康和汝阳杜康,还有我们陕西的白水杜康。”卯经理热情地介绍道,“白水杜康产于白水县杜康镇,是酿酒鼻祖杜康所在的故乡。杜康是夏朝人,白水杜康的酿酒历史近4000年。”

  一位大爷要求品酒,卯经理取出一瓶外形设计仿造战国钱币,造型酷似战国编钟的“十三朝”系列酒,让员工斟了少量酒。大爷接过杯子,晃着杯子看了看,凑近鼻子闻了一下,徐徐入口。过了一会儿,称赞道:“这酒是好酒。”卯经理高兴地说:“像这位大爷就比较专业,看他品酒,先是看,再闻,最后是入口。入口后还停留了一会儿,再分次一点点地咽下去,基本上把所有的味觉都体验了一遍。”卯经理进一步介绍道:“杜康酒的酿造比较特别,我们酿酒用的水是采用当地的富含锶矿泉水,这种泉水的酸碱度特别适合酿酒并且有益健康。最为独特的是我们2006年首创的以酒兑酒工艺。传统的勾兑酒是用食用酒精和增香调味物质还有水混合而成,酒水融合度不够,入口后,酒精挥发在口腔中,舌头味蕾上感觉到的酒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酒了,酒水是分离的。以酒兑酒就是用不同浓度的酒来调配酒,中间没有额外的加水过程,酒和水能够更充分的混合,当然采用这种工艺成本也相对高一些。”卯经理停了一下,“这种酒入口后感觉柔滑,不会挂舌头。不是经常喝的人需要对照着喝才能喝出来。”

  “我们还有‘天上来的酒’。”卯经理幽默地说,“这是一个合作项目,将酒曲和窖泥送往太空诱变,筛选后的酒曲和窖泥出酒率可由原来的40%提高到55%,大曲用量减少5个百分点,并且口感更加饱满。”

  老舍茶馆寻民俗

  “来啦,您呐,您到这儿就算到了家啦……”如果您听着这字正腔圆的吆喝后,循声探去,又见有一身京城“小二”装扮的茶技师,在以滑稽的表情姿势制造噱头,那便是老舍茶馆展区了。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木质的廊窗,高悬的大红宫灯,褐色的硬木八仙桌,黄白花纹的细瓷盖碗,锃亮古朴的铜茶壶……在这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变脸等民族艺术的演出,又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佳肴茶宴。

  老北京的茶馆很多,旧京茶馆主要有五大类,即大茶馆、书茶馆、棋茶馆、野茶馆和二茶馆。这些茶馆跟南方的茶馆茶楼比起来,条件非常简陋,两间小屋,几个方桌条凳,支上炉灶,置把大茶壶,就可以开个茶馆。不过,能够将2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情结”和充分展示京味文化成功结合的,唯老舍茶馆创始人尹盛喜一人而已。

  改革开放之初,尹盛喜见在前门、大栅栏缺乏供游人饮水休息的地方,便在前门外支起了摊儿,开卖两分钱的大碗茶。“正是这笔原始资金的积累,才有1988年12月老舍茶馆的正式建立。”尹盛喜的女儿、如今老舍茶馆的“掌门人”尹智君说。

  时过境迁,老舍茶馆也经历过“叫好不叫座”的阵痛。头三年的亏损令尹智君记忆犹新,那时迪斯科、霹雳舞、卡拉OK突然风靡,曲艺一时间几乎没人看了。是尹盛喜将传统戏曲曲艺、北京小吃、各种名优茶汇集茶馆,才使一度低迷的北京曲艺重现生机,茶馆也得以盘活。

  尽管老舍茶馆以传统的曲艺出名,也有“80后”相声演出,但并不缺乏创新。由于老舍茶馆经常接待国外元首及重要访客,所以会准备传统工艺礼品及茶礼品作为礼物赠送。这样,老舍茶馆独具内涵的茶文化和京味儿文化也飘向四方。

  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出神入化饺子宴

  “真想把它带走”,“这样的饺子真舍不得吃”……

  当德发长饺子制作技艺传承人马顺莉现场展示她精心制作的面点白天鹅时,围观的人群传来阵阵惊叹与喝彩声。

  再看看旁边的案板,上面已经做好了不少饺子,都是精美的工艺品。有的看上去仿佛蝴蝶,有的酷似企鹅,有的伊然一片绿叶,还有的像金鱼,像飞天,像云朵,像珍珠,那名字也富有诗情画意:彩蝶飞舞、鱼跃龙门、绿茵玉兔、雪中送炭、扬帆万里……

  盛唐之时,长安就已有饺子。古代饺子的名称很多,有扁食、角儿、粉角、水点心等。把饺子称扁食至今在北方某些地区仍可听到。清代蒲松龄就有“扁食捏似月牙弯”的诗句。最早供应饺子宴的老字号——德发长,以其精湛的技艺,更是将饺子宴制作得出神入化。

  饺子宴是德发长,上世纪80年代初在饺子包席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把选料与多味、烹饪与营养、形态与艺术、饮食与文化巧妙融会研制出“一饺一型一态,百饺百馅百味”系列美食,重味,贵鲜,仿生,表里如一。它采用蒸、煮、煎、炸、烤、烙等多种现代烹制方法,烹饪出肉香型、卵香型、酱香型、素香型和海鲜香型等六大香型口味。在造型上综合了捏塑、雕塑、组合、点缀等技艺,使花、鸟、鱼、虫千姿百态,“鱼跃龙门”,包的是凤尾鱼肉馅,形似鲤鱼,那尾巴飘飘洒洒,竟仿佛在黄河里游戏跳跃;“芝麻鸭子”,活脱脱小鸭一只,那馅也是鸭肉;“核桃蒸饺”,样子是核桃,包的是核桃仁,颜色也呈古铜色、棕色。

  德发长的服务员不但要手脚麻利,还要口齿伶俐。一道道饺子端上来,也配着一套套的祝词,“如果哪位品尝到一颗,祝您一帆风顺,事业有成;两颗,好事成双,双喜临门;三颗、六颗、九颗,愿您步步高升……”

  苏绣

  何处有绣娘

  天津的联升斋创始于1893年,属于苏绣。“我们对传统的苏绣做了一些改进。”联升斋吴经理说,“苏绣十分细腻,但立体感不足,我们在针法运用上弥补了这一缺陷。题材上我们突破传统刺绣花鸟、山水题材的局限,从1997年开始采用一些现代画作为主题,满足现代家居装饰的需要。”

  “虽然有些作品是照着油画绣的,但相比油画,刺绣有它独特的美感。”吴先生指着一幅牡丹图说:“刺绣的光泽度和立体感都比油画强,看上去很鲜亮,更加真实。刺绣的过渡色比油画更多,我们用的是蚕丝线,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保证作品永不褪色。每根蚕丝线的粗细是一般纺线的三十二分之一,画家的一笔在绣娘手中就是千针万线。这种手工刺绣是无法用机器模拟出来的,机器刺绣的产品很粗糙,单调死板,一眼就能看出区别来。”

  拿稿之后首先根据作品大小缩放图片,然后选择底料,并在底料上用铅笔描出图案轮廓,再对照着图片选色、配色,最后便是刺绣了。作品完成后,几个资深的绣娘还要一起讨论修改。整个过程绣娘所花的时间将会被记录,用以计算作品价格。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刺绣,联升斋还请郁兴英绣娘现场演示刺绣,不少人驻足观看。郁兴英40多岁了,是苏州人,她从15岁开始学刺绣,现场的不少作品都打着她的名字。那幅《牡丹》,是郁绣娘花了近两年时间才完成的,标价16万元。

  “我喜欢刺绣,每天都得绣一会儿,不然就像少了什么似的。回到家里也是一有空就坐下来绣。”郁绣娘笑着说,“但我女儿就不行了。读书的时候我让她在暑假里刺绣,她就眼泪汪汪地看着我说,‘妈妈我会绣,但是不想绣,整天坐着太没意思了’。”

  “要绣好很难。学了两三年还只是练基本功,有时候教都教不好。”郁兴英说,“刺绣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将图片的美转化成刺绣的美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我们40种针法、上千种颜色的线,如何选色、怎么搭配、选择什么针法都需要绣娘自己构思。有时候为了让作品更美观,还需要在色彩搭配和布局上做一些改动,这方面没有美术功底是不行的。刺绣的时候,拉线的方向和力度还得恰到好处,否则可能过于平整或者松垮。”

  湖笔

  千万毛中捡一毫

  “戴月轩”的展位前,一个笔架格外打眼,一排精致的毛笔整整齐齐地悬着,有的比碗口还粗,有的细如绣花针。

  “我们做的笔是正宗的湖笔,用的是最传统的老工艺。‘戴月轩’就是我们祖师爷的名字。戴先生是湖州善琏人,年少时拜师学习制笔,一学就学了十多年,练就了一手制笔的好手艺,近百年来在我们店里代代相传。”戴月轩的负责人于天营展示着手中未完成的毛笔,“我们做笔,用的是‘披柱法’。像这样,先用比较硬的毛做成笔头中心的‘笔柱’,然后在笔柱上用比较软的毛覆盖薄薄的一层,把笔柱紧紧抱住。这样做出来的笔,笔头饱满,储水量大,蘸了墨在纸上这么画一圈,一点滞涩的感觉都没有。”

  戴月轩的湖笔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纯羊毫类,狼毫类和兼毫类。别看它们看上去长得差不多,其实每种笔都藏着自己的玄机。

  羊毫笔,顾名思义就是用羊毛做的笔。戴月轩的羊毫笔又称“湖颖”。狼毫笔的狼毫可不是狼身上的毛,而是指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在东北三省生活着的黄鼠狼又被称为“东北元尾”。戴月轩的狼毫笔选用的就是冬季黄鼠狼的尾毛,而且只能拔,不能剪,以保证狼毫笔的质量。

  鼻烟

  文化的传承

  《红楼梦》中有这样的描述:晴雯身体不适,贾宝玉拧开一小瓶子,晴雯嗅后,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喷嚏,眼泪鼻涕齐流,立刻觉得身体轻松了许多。什么东西这般奇效?没错,就是鼻烟。

  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天津展区,许多市民便是被这种熟悉又陌生的东西所吸引驻足,询问打听。“只需用食指肚沾少许,虚放在鼻孔即可。”益德成工作人员的话打消了仅剩的顾虑,好奇观望者纷纷伸出手指,在淡淡的茉莉香中细细回味着、饶有兴致地说道:“真舒服。”

  尝起来容易,这做起来可不简单。工作人员介绍,鼻烟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需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中,加入麝香等名贵香辛药材,或用花卉等提炼;然后在一个适当的温度下晒一段时间,最好在每年的6到10月;因容易发酵,还得把它用蜡密封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开始出售。在颜色方面,鼻烟的颜色有紫、老黄、嫩黄等多种颜色;而味道上也可细分为酸、膻、糊、豆、甜五种味道,其中以辛酸为佳。往往辛酸之后,别有一种醇香的无穷回味。

  据史料记载,鼻烟还有“驱寒冷、治头眩、开鼻、无烦”之效。“一直未迅速流传,主要是因为达官贵人们把它视为权力的象征。”益德成第五代传人张园麟说。关于鼻烟这个叫法也是有来头的,鼻烟是“舶来品”,万历二十九年才被利玛窦传至北京,但称呼多变,“布鲁灰陆”、“克伦士那乎”、“士那乎”……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皇帝觉得“士那乎”叫着别扭,就根据鼻烟是用鼻子来闻的特点,命名为“鼻烟”。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鼻烟还只是一种消费习惯时,装鼻烟的壶就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晚清民国时期产生了许多制壶名家和作坊,例如雕瓷烟壶高手王炳荣、著名内画艺人四大名家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等等。此外,与东方的鼻烟壶不同,鼻烟盒才是欧美的主流,而鼻烟子弹和鼻烟管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新式鼻烟用具。另外,鼻烟瓶、鼻烟勺、鼻烟碟、漏斗等也是把玩鼻烟常用的工具。

  龙泉剑

  宝剑锋从磨砺出

  “铮”的一声,沈广隆剑铺参展的负责人彭贵良拔出了手中的剑,寒光四射,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

  相传春秋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在龙泉凿茨山,引溪水,打造了三把神剑献给楚王。之后的2500多年,欧冶子的铸剑技艺在龙泉镇世代相传。传至清代,制作正宗龙泉剑的剑铺只余7家,所铸之剑,大多为高官贵族、将军武士的佩剑。而今,五代相传的百年老字号“沈广隆”成为龙泉剑铺中的翘楚,以“天下第一剑”享誉海内外。

  “想要打造这么一把剑可不容易,通常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彭贵良展示着手中的剑,开始讲解龙泉剑的玄机。

  龙泉剑之所以能成为名剑,和它复杂的锻造工艺是分不开的。每一把龙泉剑在面世前,都要“过五关斩六将”,历经28道工序。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磨剑才是制剑工艺中的重头戏。龙泉剑铸剑技艺的传承人还是沿袭着古法,在龙泉山中寻找到一种特殊的磨剑石——“亮石”,然后投入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手工磨剑。慢工出细活,这样磨出来的剑才花纹清晰,青光逼人。

  古朴的剑身再配上精雕细琢的檀木剑鞘和黄铜装具,一把坚韧锋利、纹饰巧致的龙泉宝剑就诞生了。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