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味道"百年未变 老字号日销5万
一只青团意味着什么?从配米到成型,它意味着2小时的工作流程;从后厨忙碌生产到前店卖力销售,它意味着40位职工的辛劳;从一天销售5万只的数字看,它意味着浓浓的节日文化。4月5日,面对前来探访的记者,沈大成点心店糕团部经理、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沈国兴笑着说,一百多年来,青团中凝结的感恩情感,从未变淡。
4月5日上午9时45分,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中华老字号———沈大成点心店外已排起了数十人的长队,大家手里拎的,嘴里念的,都是青团。
穿过拥挤的销售窗口往厨房走,眼前是另一番景象:桌子上摆满了一锅锅馅料。另一边,一个个巨大的木质笼屉高高垒起,冒着汩汩热气。只见一位年轻的师傅屏住一口气,两手抓起笼屉,往一个不锈钢盘子上倒扣下来。就这样,一笼64个青翠欲滴的青团不偏不倚,在盘子整齐地“坐好”了。此时,又一位师傅端着盘子往销售窗口走去,一边往外高声吆喝:“又一笼好!”
“做青团很辛苦。光把蒸好的青团从笼屉中拿出来,就是一项吃力的体力活、技术活。”沈大成餐饮速食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晓萍解释说,刚出笼的青团身子“软”,若要一个个放进用于销售的盘子里,既费时又会影响形状。所以,全靠师傅这举重若轻的一“翻”。
记者想试着端起一个笼屉试试,却怎么也拿不起来。“一般人吃不消。”周小萍在旁笑道,平时青团一天就可卖出2万只,这几天销量更是增至5万只。这也意味着,师傅每天要数百次地翻动这些沉重的笼屉。
不仅如此,一只青团的诞生,要经过配米、淘米、吃水、打粉等多个环节,耗时2个小时。为此,店里制作青团的职工多达40人。连日来,不少人都清晨三四点抵达,晚上六七点才能下班。“现在只能忙一点,节后再给大家补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