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老字号,不妨考虑杀过河南
老字号好比是种子,老街坊好比是土地。那些还没有断气的老字号们趁还有点力气赶紧搬到海珠区去吧。
南都的这条报道令人闻声落泪,而且史料翔实,采访周到,值得收藏。报道说,中山六路骑楼闻拆声,街坊涌入骑楼老铺拯救时光。令街坊们最放心不下的,是这里仅余的几家国有老字号商铺,惠爱、励红、惠西……一个个有着计划经济烙印的店名,追忆着中山路骑楼时代的繁华。是的,对于逐渐故去的过去,我们除了收藏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做的事情了。
这不是第一批消失的广州老字号。在他们之前已经有很多消失了,而在他们之后,能够消失的已经不多了,也许他们就是最后的一批。随着老街老巷老楼老字号的消失,随着老街坊的四散,一个我们熟悉的老广州城已成如烟往事,而一个有待我们熟悉的新广州还有待岁月,我们才会慢慢地对他们说爱,而且还不知道爱不爱得起来。
以前每逢老铺执笠倒闭有人感慨悲伤的时候,总有老人家不动声色地劝说,系咁嘎啦,一鸡死一鸡鸣。RIG H T!这就是一个千年古城的瞬间更新。
那天晚上我过江南西一个朋友家吃饭,从宝业路到江南西食肆连绵,热闹非凡,我突然悟出一个事情,在微博上发了个帖子说,“闻说河南地已经成为老广州人的新聚居地。”就是这样在车上用手机敲出来的短短一句话,引来了一百多条评论,三百条的转发。大家都有同感啊。原来一说老广州,大家马上想起的是西关,而现在,河南这个四面环水的小岛才是老广州人的新聚居地。
所谓老字号不管是什么体制的,做的都是街坊生意。只有街坊的岁月沉积出一个老字号的核心价值。人气散了,口味口音南腔北调,碰面都是陌生,老字号哪里还有什么价值?陌生的聚集对于超级市场有超级价值,但是对于老字号来说根本就是一钱不值。
这年头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能挣钱的东西。挣不到钱的东西本身就是失去了生存的资格。如果诗歌能挣钱,我相信中国至少会有十亿人在写诗,还剩下三亿在学写诗。也不是没有人打过老字号的主意,利用老字号发展旅游就是一招。算了吧,全国人民来广州食拉肠?还是让事实说话吧。事实是,广府庙会上摊位最多的地方小食不是拉肠也不是咸酸,而是烤羊肉。
那些还没有断气的老字号们趁还有点力气赶紧搬到海珠区去吧。老字号好比是种子,老街坊好比是土地。老字号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老街坊结合起来,在老街坊中间生根开花。我这话是从哪里改来的,你懂的。
新闻报道说,广州老字号协会会长欧阳强透露,对于那些无力经营的老字号,将把其“商号”送交国资委“锁定”,等待机会激活。我倒是呼吁有关部门,与其“急冻”老字号等时机成熟“激活”,不如采取措施帮助和鼓励那些奄奄一息的广州的老字号们搬迁到海珠区那些老广州聚集的地方去。除此之外,我不相信还有什么机会在什么时候能够从天上掉下来给你激活老字号。老字号的老行尊会越来越老,而老广州的四散会越来越快。
人挪活树挪死是老话,现在多大的树都能够移植了,但是必须连根带土一起移植。如果说还有机会的话,这就是机会。海珠区也不妨借机打造广州老字号一条街。不知道委员代表们有没有兴趣?老字号自己也不妨考虑杀过河南,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