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欲借标准化寻出路
老北京传统小吃延续发展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小吃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消失着,民间的老字号小吃已由最初的600余种锐减至目前的不足30种,且其真正的传承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观念守旧、不懂市场规则、没有资源整合的概念是限制老字号发展的主要原因。”该协会会长侯嘉说。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宗汉表示,随着大量洋快餐和外地小吃经营者的涌入,技术失传、缺乏研发机制和资金支持的北京小吃正面临衰亡。
侯嘉表示,随着人们饮食多样化和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老北京传统小吃如果墨守成规的话,就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现在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越来越多,可传统小吃里的年糕放很多糖,糖尿病的人就吃不了,这就可以改为木糖醇;卤煮里有很多油,就应该去除一部分油,加一些笋丝等青菜”。
侯嘉称,为了使传统小吃重新赢回市场,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欢,将对总计超过300种小吃进行标准化改造,在保证每种小吃传统特色不变的前提下,小到一个烧饼的直径和高度,大到一种小吃的制作流程都将有据可依,“这并非工业化,而是使传统小吃能更适应市场的需求,保持风味,又具有稳定性”。
侯嘉说,老字号的文化创新不仅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和改良,而且还要对品牌形象进行整体包装,从优质服务、餐饮卫生和品牌形象设计,到老字号的传播营销和发展规划等要进行综合性创新,“过去几个板凳、家庭作坊式的小吃做法已再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想要振兴小吃,必须要创新”。侯嘉计划,在5年之内将300余种小吃进行标准化改良。
“传统小吃的振兴之路还很漫长”,对于承载了数代人梦想的北京小吃是否能重新赢得人们的青睐,侯嘉表示有信心,但需要来自政府和老字号传承人等多方的配合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