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传统烹饪技艺,
    繁荣现代餐饮市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倡导企业诚信自律,促进中国餐饮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愿景:中国美食全球共享
  • 目标:行业领军协会、全国一流社团、国际知名组织
  • 价值观:规范诚信、精准服务、团结合作、创新高效
行业资讯
"转基因"中餐在德国 免不了"入乡随俗"
日期:2013年12月25日    来源:新华网    分享:
    一直以来,中餐在德国都是最受欢迎的餐种之一,其食材种类的多样、烹饪方法的独特、菜品的色香味俱全,使之在德国人眼中显得奇特又神秘。近日,一些德国人有机会走进中国厨房,过了一把中餐大厨的瘾。
   
    在中国文化中心学做中餐
   
    4月底的一天,柏林中国文化中心首次面对德国民众开办中国厨艺体验课程。傍晚,窗外小雨连绵,10多位德国学员热情饱满。这次课程所教授的菜式是鸡蓉玉米羹、宫保鸡丁和牛肉蘑菇馅水饺。
   
    中国厨师首先对鸡蓉玉米羹和宫保鸡丁两道菜进行了介绍,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德国学员们则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下主料、配料和调料的比例以及操作过程中的一个个小窍门。由于中餐所用的许多调料对德国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学员们不断地向厨师请教着,你一言我一语,颇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意思。将近半个小时过后,鸡蓉玉米羹、宫保鸡丁相继出锅,两道菜的香味令学员们发出阵阵惊叹声,大家迫不及待地品尝了起来。之后,几位学员跃跃欲试地想要亲自操作一番,一些学员则“面露难色”——毕竟,他们是第一次见识中餐的制作过程。
   
    接下来是学做牛肉蘑菇馅水饺。听到饺子,大家马上兴奋起来,他们对饺子并不陌生。在观看了厨师的简单示范之后,德国学员们立刻自由组合成了5个小组,迅速地动手擀皮、包起饺子来。一刻钟后,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看着自己亲手包出的饺子,学员们擦着脸上的面粉开心地笑了起来。
   
    品尝完饺子后,厨师还向德国学员展示了在冬瓜上雕刻“鸳鸯戏水”的技艺。在集体合照的欢笑中,第一次厨艺课程圆满结束。学员们表示,接触正宗的中餐对他们来说十分有意义,希望有机会再次体验中国厨艺课程。
   
    入乡随俗的“转基因”中餐
   
    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设中国厨艺课程之前,德国人对中餐的了解大多来自中餐馆。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在德国寻求发展,餐饮业逐渐成为华人的一大“营生”,中餐馆也随之在德国遍地开花。在德国北威州,80%以上的华人都以经营中餐馆为生,仅在杜塞尔多夫一地就有300多家中餐馆。这让德国人开始注意到中餐,不少人走进中餐馆了解并喜欢上了中餐,并由此喜欢上了中国。
   
    一位德国朋友谈起在德国中餐馆就餐的经历时对记者说:“对那些喜欢中国文化的德国人来说,去中餐馆吃饭就如同到了中国一样。”确实如此,中餐馆的经营者们无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当做最大卖点,放在经营理念的首位,这从中餐馆的取名上就可见一斑。利用中国古迹吸引眼球的“长城坊”、打民居文化牌的“四合院酒家”、把特色珠宝写上匾额的“翡翠酒楼”、借古人人气的“乾隆坊”和“太白酒楼”、以国宝做噱头的“熊猫饭店”……除了名字外,餐馆的装修风格更是清一色的“中国风”。八仙桌配实木椅、古香古色的木质回廊或吊顶、穿着旗袍的服务生,再加上大红灯笼、中国结等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更有餐馆用二胡、古筝、笛子等中国传统民乐招揽顾客,尽其所能地营造出“中国氛围”。
   
    氛围可能是越“中国”越好,然而在饭菜和经营模式方面,中餐馆却不得不“入乡随俗”。很多德国人表示,到中国后才发现德国中餐馆的饭菜“很不地道”。面对是否正宗的质疑,一名在德国工作过一年的中国厨师很无奈:“在德国,我的一手好菜硬是走了样。比如北京烤鸭在德国,鸭子要去骨,再在上面放上炒菜,然后配上沙拉及生菜等各种配菜。如此这般,外国人才肯吃。”说起这个问题,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德国人对记者说:“中餐的口味重,中国人和德国人在饮食结构、习惯上有很大差别。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迎合德国大众的口味,中餐馆在菜品和烹饪手段上不得不做一些调整和改变。”他幽默地说,虽然有些德国人希望在中餐馆能吃到正宗的中国菜,但实际上“他们可能高估了自己肠胃的接受能力,中餐馆对中餐有所改良其实是一片好意”。
   
    近几年,由于德国中餐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中餐馆为了避免“水土不服”,除了变换菜品,对经营模式也进行了改革,比如为适应德国人分餐的习惯推出了自助餐,为迎合西方快餐文化开发出了炒面、炒米和春卷等中式快餐。
   
    德国中餐的内外交困
   
    据一家中餐馆老板介绍,中餐在德国餐饮业属于中下档次,消费价格普遍偏低。前些年,华人在德国开中餐馆是“开一家赚一家”,近年来,中餐馆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了,“很多经营者处于举步维艰的状况,关门大吉者大有人在”。这位老板说,2009年,德国中餐馆遭遇了沉重的舆论打击。当时,德国警察介入了一起中餐馆雇主与厨师之间的薪酬纠纷,德国一些媒体趁机大肆渲染中餐馆与“黑手党”勾结,导致中餐馆生意大降。此外,在德国,一种因对味精过敏而引起的胸闷、嗜睡、头痛的症状还被冠以“中餐馆症状”之名。种种负面声音使得金融危机下的中餐馆笼罩在了阴霾之中,利润开始急速下滑。
   
    近年来德国对中国赴德厨师签证的种种严格限制,让中餐业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厨师荒”。“中餐馆缺厨师的现象由来已久。”一位在德国工作的中国厨师说:“中国人喜欢自立门户,许多厨师初到德国时会选择在餐馆打工,但一旦有了启动资金和管理经验就要另起炉灶。这必然导致菜品质量的不稳定和竞争。”此外,一些并不具备经营条件的人看到中餐业有利可图,纷纷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他们以低廉的价格以及“10欧元吃百种菜”等自助形式为饵,吸引德国顾客。“这些不保证菜品质量和口味的店家砸了中餐行业的招牌。”
   
    “中餐以蔬菜为主的丰富多彩的配菜方法和烹调手段使得营养的摄入比西餐更合理,而且中餐的色泽往往非常诱人,香味更是西餐所不可比拟的。问题在于,现在很多德国人根本不清楚哪些中国餐馆是正宗的。据我所知,一些中餐馆其实是越南人、韩国人在经营,味道很奇怪。我知道在柏林和莱比锡有几家不错的中餐馆,但是这类正宗的中餐馆的价格都很昂贵。”一位在北京留学的德国学生对记者说,如果正宗的中餐在德国能够得到更多权威的介绍、推广,这种无序的状况一定能够得到改变。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