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气味和味道
气味和味道是两种不同的感觉器官的感知,然而,艺术上的通感让我们感性的词汇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我们常听见身边的人说,这味道好闻,那味道难闻,没有人感觉他们说错了,否则就有点吹毛求疵了。
为什么国人的嗅觉和味觉会发生通感呢?因为国人的鼻子都是用来闻食物的。笔者的女儿就有这样的习惯,她对餐桌上陌生的菜肴总是诚惶诚恐,举箸不决。为了决定是否食之,她必定先将菜肴放在鼻孔附近闻之又闻,根据其气味来定夺是否食之。久而久之,我想女儿的嗅觉和味觉便是相通的了。所以,我对过去得出的结论表示了怀疑——过去我一直以为国人把气味当作味道是因为饥饿所致。忍饥挨饿的人闻到美食的气味总是垂涎欲滴,饥肠辘辘,食欲猛增。而我女儿并不缺衣少食,她属于那种幸福而找不到快乐的中学生。她用嗅觉预知味道,也许是一种丰衣足食之后的潜意识的生活情调吧。
多年前,我读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击掌称快,好生过了一把美食家的瘾。而如今,美食是首先富起来的国人趋之若鹜的欲望之一。敢食天下先是我们民族饮食文化的精髓,美食家是令人歆羡的头衔,走遍天下、吃遍天下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夙愿。不少电视台为了迎合国人的口味,大力推崇华夏饮食文化,创办了饮食烹饪和食遍天下的栏目,多有名嘴国厨大腕掌勺或主持,做出来的菜肴自然色艳形美、流光溢彩。因此,画面的唯美,气氛的和谐,食物的巧夺天工所营造出的“气味”直冲你的脑灵盖,不撬开你的饕餮大口才怪呢。有了好的气味,便有了好的味道。好的色形,何尝不是这样,人的七窍相连,又何止口鼻?
由气味而味道不仅仅表现在饮食上,还有一些花头或者其他什么的。人体溢香,秀色可餐,你不难想到香妃乃至今日的时尚美人。有美女佐餐,不亦乐乎。更有甚者,竟然推出了美女人体盛宴。我在惊诧之余难免大跌眼镜。食色乃人之大欲,食与色都和餐有关,这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而是人类的本性。
闻香识女人是一个隐秘性很强、个性化浓郁的话题。除了香妃玉体溢香以外,难道其他女子就不能逸出令你销魂的馨香?这是本体的,当然还有外在的,譬如香水。香水是一个个性化非常突出的尤物,一百个女人可能喜欢一百种香水,有浓郁,有淡雅;有浪漫的怀旧,有热烈的追求……不一而足。男人是很难抵挡住香水的诱惑,在个性化的香水面前,男人们个个败下阵来。与其说闻香识女人,不如说在香水的世界里觅到了自己所钟情的女人的气质。女人的气质就是气味,就是味道!这个女人有味道——想想看,这里所包含的韵味是什么。当然味道不一定都是褒意,如“那个人味道太足”就明显的含有“异”类的感觉,因为那种“味道”是脱离大众的,不能平易见人。所以“味道”就不好。
气味可能是味道的表征,没有气味并不代表它没有味道。气味好也不一定味道就好。气味就是气味,味道就是味道,现实生活中还是少一点艺术的通感好。你说呢?
文/包光潜
供稿:餐饮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