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协会应邀出席秘鲁驻华大使馆国庆招待会

秘鲁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胡安·米盖尔·米兰达先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超出席招待会
活动现场嘉宾云集
秘鲁风土人情图片展
7月25日,秘鲁驻华大使馆在北京举行盛大招待会,庆祝即将到来的秘鲁共和国建国193周年国庆节。秘鲁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公使衔参赞、馆长胡安·米盖尔·米兰达先生出席招待会,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超及外交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负责人、拉丁美洲国家驻华外交使节、与秘鲁驻华大使馆有着友好交往的中国各界人士等300多人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国烹饪协会作为中国餐饮业行业代表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招待会开始前,外交部副部长王超在米兰达临时代办的陪同下共同步入会场,会场肃静,演奏秘中两国国歌。随后,米兰达临时代办在王副部长的陪同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在讲话中回顾了秘中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尤其是乌马拉总统2013年访华之行开启了两国全面战略合作的新局面,并且今年乌马拉总统将来京出席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相信秘中两国关系的发展会更上新台阶。
开幕式后,米兰达临时代办与外交部王副部长就秘中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友好会谈。活动现场嘉宾亲切互动,畅谈友谊,并品尝了由秘鲁驻华大使馆准备的特色秘鲁美食。在招待会大厅外,秘鲁驻华大使馆还贴心地布置了有关秘鲁风土人情的小型图片展,让中外嘉宾对充满异域风情的秘鲁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国烹饪协会代表与使馆商务处秘书就合作开展美食交流活动等交流了意见。
链接: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美食在秘鲁有着深厚的百姓基础,在秘鲁中餐馆就餐被当作高档消费,中餐馆在秘鲁统称为“器饭”,这一称呼源自一百多年前到秘鲁淘金的中国广东人的方言。秘鲁的食品和菜肴丰富多样,别具一格。秘鲁人民是马铃薯的最早培育者和食用者,马铃薯至今仍是他们钟爱的食物。烹调技术多有独创的秘鲁人民可以用马铃薯作主要原料,制作出上百种风味各异的糕点和佳肴。在他们款待宾客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几道以煮、煎、烧、烤方法制作的马铃薯风味菜。
秘鲁菜肴大体可分为两大系:以利马为代表的沿海区以辣味为主,主料是鱼、海味、鸡和马铃薯,做法多为凉拌、清蒸和烧烤;名菜有,生鱼“塞维切”(ceviche),火烤辣味牛心或鱼块串“安蒂库乔”(anticucho)等。以库斯科为代表的山区菜以甜味为主,主料是牛、羊肉和马铃薯,以炖、烩、煎为主。名菜有牛肉、甘薯和大蕉烩制的“桑科恰多”(sancochado);马铃薯干煎的“丘纽”(chuo);甜咸味的虾菜汤“丘佩”(chupe)等。
秘鲁的传统饮料是皮斯科酒和奇恰酒,分别以玉米和葡萄酿制而成。一般来说,山区的印第安人爱喝奇恰酒,沿海城市居民喜饮皮斯科酒。皮斯科酒原产于秘鲁皮斯科地区,以葡萄汁为原料,经过蒸馏酿制而成。1916年,利马莫里斯酒吧的调酒师以皮斯科酒作为基本原料,加入柠檬汁、鸡蛋清、糖浆和冰块,混合配制成一种味道清香、爽口的鸡尾酒,受到人们的喜爱。至今,皮斯科鸡尾酒已成为秘鲁的一种餐饮文化象征。
